今天是
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打印 中国天气首页 生活 旅游 繁體中文
中国天气网>湖北 > 关于我们

关于黄冈

【字体:   2010-09-08 10:45:39   来源: 中国天气网湖北站

历史文化源远流长。黄冈有2000多年的建置历史,孕育了中国佛教禅宗四祖道信[武穴市]、五祖弘忍[黄梅县]、六祖慧能[河北涿州],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人毕升[英山县],明代医圣李时珍[蕲春县],现代地质科学巨人李四光[团风县回龙山镇],爱国诗人学者闻一多[浠水县],国学大师黄侃[蕲春县],哲学家熊十力[团风县],文学评论家胡风[蕲春县],《资本论》中译者王亚南[团风县],翻译家、儿童文学家叶君健[红安县]等等一大批科学文化巨匠,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历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
革命传统光辉灿烂。黄冈是中共早期建党活动的重要驻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,组建了红十五军、红四方面军、红二十五军、红二十八军等革命武装力量,发生了“黄麻起义”、新四军中原突围、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等重大革命史事件。为缔造共和国,先后有44万黄冈儿女英勇捐躯,其中5.3万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。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,诞生了董必武、陈潭秋、包惠僧三名中共一大代表,董必武、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,林彪、王树声、韩先楚、陈再道、陈锡联、秦基伟、周希汉等200多名开国将帅,铸就了“紧跟党走、不屈不挠、艰苦奋斗、无私奉献”的老区精神。

区位交通得天独厚。黄冈位于楚头吴尾和鄂豫皖赣四省交界,与省会武汉山水相连,是1+8武汉城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境内依傍一条黄金水道(长江),紧邻两座机场(武汉天河国际机场、九江机场),贯通四条铁路(京九铁路、合九铁路、京广联接线、沪汉蓉快速铁路),飞架四座长江大桥(鄂黄大桥、黄石大桥、九江大桥、鄂东大桥),纵横五条高速公路(沪蓉高速、黄小高速、江北高等级公路、武英高速、大广高速),具有“承东启西、纵贯南北、得中独厚、通江达海”的区位优势。

自然人文交相辉映。黄冈依山带水,风光秀丽。大别山巍峨磅礴、天工巧夺,连绵境内数百里,其主峰天堂寨海拔1729米,集雄、奇、险、幽于一体,堪与泰山、庐山媲美。龙感湖古称雷池,曾与鄱阳湖相连,现有水域面积2500平方公里,是全国重要的湿地保护区。长江流经本市189公里,境内倒、举、巴、浠、蕲、华阳河六水并流,百湖千库星罗棋布。黄冈名贤咸至,胜迹如云。李白、杜牧、王禹偁等历代骚人为此吟咏千古名篇,苏轼在黄州写下《前后赤壁赋》成就其文学巅峰,黄梅戏在此发源(有争议)。以黄冈为中心的大别山革命老区,更是全国12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,是湖北红色旅游的主体。

综合实力不断增强。改革开放尤其是1996年撤地建市以来,黄冈人民抢抓机遇,开拓奋进,全市经济社会长足发展。工业初步形成食品饮料、医药化工、纺织服装、建筑建材、机械电子等五大支柱产业,吸引了北京汇源、湖南太子奶、内蒙古伊利、浙江奥康、香港稳健等大批知名企业落户。农业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粮油基地,蚕茧、板栗、茯苓、花生、油菜、淡水珍珠等农产品产量居湖北之冠。市区城市功能不断增强,城乡基础设施逐步完善,精神文明和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。

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,江淮小气候区。四季光热界线分明。全年太阳辐射量为 106.49-113.31千卡/平方厘米,年均日照时数为1913.5-2161.5小时,西北部日照高于东南部,全市日照率为 43-49%之间。年平均气温为15.7℃-17.1℃。全年无霜期在237-278天之间。年平均降雨量1223-1493毫米,年降水总量222.37亿立方米,降雨日数 (≥0.1毫米日数)在 115-147天之间。光照丰富,雨量充足,是植物生长的有利条件。但气候要素分布不均匀,也常有洪涝、干旱、低温冷冻、高温为害。

2005年,全市平均气温偏高,冬季偏冷。年降水量大部分县市区正常偏少并于“梅雨”期出现“少梅”现象。全年气象灾害较多,出现“倒春寒”低温阴雨、局部特大暴雨、干旱等灾害天气。

洪涝

大别山脉乃天然屏障,既阻挡和减弱冷空气南侵,又有对南来暖湿气流的抬升作用,使罗田、英山成为长江流域暴雨区之一。如遇长江上中游流域的强降水与本市强降水同期出现,则形成江水顶托,内渍不能外流,会大大加重洪涝危害程度。据气象部门1959年以来记录,全市性洪涝共有10年,其中大涝7年(1964、1969、1983、1991、1996、1998、1999)中涝3年(1959、1975、1980)平均4-5年一遇。洪涝集中发生于夏季,全市中等以上的10次洪涝,即有8次出现于梅雨期(6月下旬至7月下旬)。中北部较南部为重。

干旱

全市的干旱有冬旱、春旱、夏旱、秋旱4种,以夏旱、秋旱影响为甚。1959年以来,全市中等以上程度的夏旱共13次,平均2-3年一遇。其中大旱9次(1959、1961、1964、1966、1967、1972、1978、1988、2000),中旱3次(1959、1974、1978)。夏季大旱以黄冈、麻城较多,平均4年一遇。英山、罗田较少,平均10年一遇。秋季大旱仍以英山、罗田较少,仅1次,其他各地2-4次。全市夏秋干旱主要出现于80年代以前,共18次,进入80年代以后,仅3次中等以上夏旱。 

编辑: 中国天气网湖北站
转载请注明“来源:中国天气网”。
收藏此页】 【打印

相关新闻

    关于我们- 联系我们- 帮助- 人员招聘- 客服中心- 版权声明- 网站律师- 网站地图- 商务合作- 广告服务- 手机版

    客服邮箱:service@weather.com.cn 广告服务:010-58991910
    Copyright©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(2008-2024)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
    制作维护: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、湖北省气象局
    郑重声明:中国天气网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

    京ICP证010385-2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-20050053